“扶助心智障碍者成长”项目

尊敬的陈志华/廖宏夫妇:

你们好!

郑重地提起笔,开始给你们两位恩人写这封信的此刻,虽然已经离参加郑州“扶助心智障碍者成长”培训一周,我仍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感恩……因为,正是有了你们两位恩人的资助,我才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而这次培训对我而言,对我们学校的智障学生而言,对我所工作的特教学校而言,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不寻常的价值。请让我在此刻,先给你们深深地鞠上一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请先允许我做个自我介绍吧。我叫陶招蓉,今年已经42岁了,从事特教工作已经22年。1994年,我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起,就一直在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我原本是学智障教育专业的,可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这22年里,我一直在从事聋生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入校就读的聋生数量逐年减少,智障生数量逐渐增多,智障教育需求剧增。智障教育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教师们在智障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水平低、实践经验不足成为突出矛盾。而特殊教育学校原来的一部分聋教育教师转岗到智障教育领域也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学校也面临这样的局面。

如今,我们学校9个班级中,有3个智障班级,2016年9月还将增加为4个智障班级,届时将有50多名中、重度智障生在我校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我校虽然已经加大了对智障教育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并在智障教育方面大力开展了综合适应课程的教学改革,但限于各种局限,我们的老师和管理者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仍然感觉困难重重。我,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临危受命,2016年2月转岗来到学校智障教育部任主任。记得校长在任命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你的任务,一是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找到方法,给智障孩子以最适合的教育。二是要带出一支肯学肯钻乐教奉献的智障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今年2月,新学期开学,我正式来到学校培教部任职。深感重任在肩,我告诉自己,要完成校长的重托,要指导和管理教师,我自己首先得成为智障教育的行家。于是,我一边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读专业理论书籍,与其他特校同行交流等方式自我学习,一边扎进智障教育课堂听课、上课,和教师们交流、谈心,和智障孩子密切接触。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我看到我校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十分努力,但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感觉专业知识很不够用。

怎样处理情绪障碍孩子的问题行为?如何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如何训练日渐增多的自闭症孩子,与他们沟通?如何使班级环境创设更适应学生发展特点……面对这些问题,我和老师们一样觉得无从下手,而我更要思考如何从管理层面去着手改革。我深深意识到我和老师们学习提升的急迫性。我们迫切需要去看看智障教育水平先进的学校是怎么开展教育的,我们迫切需要得到智障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培训。

正在此时,恰逢甘霖,我和马浩雪、李玉莉三位教师幸运地得到了ESS资助的赴郑州免费培训进修的机会。得知是在智障教育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台湾专家来授课,我们更是满怀激动和期待

五天的培训,我们亲眼目睹了几位来自台湾的资深智障教育专家的风采。席芸老师睿智、严谨,授课深入浅出;郭色娇老师亲切和蔼、谈吐幽默,教育经验丰富,讲述案例生动典型,发人深省;黄玫玲老师有条不紊,侃侃而谈,周诗仪老师讲究实操,细致耐心,给每个人以信心和激励……而五位老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份极其自然深入灵魂的对智障孩子的爱和关怀,那份对特教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让我们深深动容。

五天的培训,于我和两位同事而言,不啻是一次拨乱反正、振聋发聩。老师们的授课,不仅解决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推倒了阻挡在我们前面一堵堵困难的墙,还在我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智障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

“教师的挫折和困难往往是没了解学生的特质”, “教育是整个校园的事,是一个团队的事,决不只是一个教师在一个班的事。”“教学生所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教学生过日子,让技能更符合家庭的需要。”“任何教育行为渗透于生活服务中” “无聊是行为问题的温床……”一个个科学的育人观念不断充实于我的大脑,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

“提示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工作分析法、结构式教学法……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无错误学习……”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典型案例,开启了我的心智,让我恍然大悟我们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学生个性化服务应该如何开展,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应该如何分析和处理,家长应该如何指导。

每一天学习结束,我都仿佛满满地充了一回电,精神亢奋,浑身充满了力量。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我都喊来两位同事一起交流,就当天学习的内容展开讨论,讨论我们回到学校应该如何改进们自己的工作。我们总是讨论得很热烈,还在本子上记录下了许多想到的工作思路。就这样一天天学习,一天天交流,一天天思考,一天天进步……当宝贵的五天培训结束的时候,我原本有些迷糊的心,已经变得亮堂堂的,原本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有些忐忑犹豫的心,也变得自信而坚定。我激动地给学校领导发信息说:“我知道回学校应该怎么做了。”

真的,老师们的讲座,让我明确了我校智障教育前进和改革的方向,学到了许多好的具体的方法。回到学校,我很快拟定出了我校培智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案:

一是继续坚持以生活适应和实用为原则实施培教部综合课程改革,并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学习主题、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做相应的改革和建设。

二是开展对在校智障学生个体的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学生个体、家长、社区三个维度)。找准学生的教育需求,调整教育目标,进而调整教学主题,使教育教学更具适应性,提高教学实效。

三是开展好家长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组建家长志愿者团体,开办家长讲座,组织亲子活动等,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助力学校教育教学。

四是开展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将本次培训的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切实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五是抓好教师培训和进修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本次培训带给我们三位教师的震撼和改变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

围绕着这几个工作目标,我回校后连夜准备,在回校后的第三天就给全校老师做了郑州学习二次培训,在二次培训讲座上传达了我们在郑州学习的宝贵经验和方法,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接着,我们三位参加郑州培训的教师,还要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在示范课上实践郑州培训的理念,而其他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计划和进行中。可以说,郑州培训的收获,已经让我们的老师们发生了良好的改变,并将持续指导我校智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这,也必将给我校所有智障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带来福音,实乃我校智障学生的大幸。

因此,尊敬的陈志华/廖宏夫妇,你们的恩泽,惠及的不仅是我们三位参培教师,更是我们学校全部智障学生。我要代表他们再次感谢你们:“谢谢!”

从事特教这么多年,我只是习惯了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自身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成名成家,或者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不崇拜偶像,也没有具体的心中的榜样。可是这次培训见到郭色娇老师,了解了她的人生经历,听了她的精彩故事,我忽然觉得我终于有了榜样,那就是郭色娇老师!我忽然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要在余下的工作时间里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像郭色娇老师那样的人:不求名利,只求能切切实实地为智障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解决他们在教育上的问题和困难。改变一个智障学生,一定程度上就提升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能用自己的生命,去积极地影响和改变另一个甚至是更多的生命,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吗?

也许,这样的想法放在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身上还可以,放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身上,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样的想法,却是真真实实存在于我脑海中的。因为,郭色娇老师太神了!太伟大了!

郭色娇老师有着那么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她对每一个重度甚至是极重度的身心障碍孩子能进行精准的评估、科学的训练、耐心的沟通,能让再“难缠”的特异的孩子都得到神奇的进步和改变。她能解决一个个智障孩子教育的困境,给一个个智障孩子家长带去希望。她讲授的教育教学方法,实际有效,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用一句流行的话说,郭色娇老师,于特殊教育,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郭色娇老师42年一直坚持站在特殊教育的战线上,用她的知识和爱心扶残济困。退休后,她还能如此从容,如此精神百倍地投入特殊教育,继续为智障儿童教育无私奉献,给我们后辈传授经验,帮助大陆特殊教育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份大爱之心,行善之行,让人从心底里敬佩敬重!席芸等另外几位老师,也莫不如是。内心底里,我多么希望这次培训的几位老师,尤其是郭色娇老师能来到我们四川泸州讲学,让更多的同行们能亲自聆听到老师们的讲座,能更好地学习领会老师们知识和经验的精髓,提升心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记得还在郑州的时候,我就跟一个朋友说:“这次郑州培训,于我的人生,也许将成为一个转折点。”是的,对智障教育的深入认识,促成了我对自己人生价值和工作方向的重新思考。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信的开头说:这次培训对我个人而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不一定有水手力挽狂澜的力量,但我将以一颗坚韧的心志,在智障教育领域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探索。我将努力做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或者是一位船长,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带领我们学校智障教育部的全体老师,朝着正确的航向前进,给智障孩子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给智障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学校智障教育教师的箴言:“用爱心静候花开时节,用专业创造生命奇迹!”

尊敬的陈志华/廖宏夫妇,谨以此赘言,向你们汇报培训的心得和体会,并再次向你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衷心地祝福你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好人一生平安!

此致 

敬礼!

                  受助人:陶招蓉

    2016年5月6日